国奖风采┃王若凡:世界很大,从脚下出发

作者:2022/12/01 10:26


获奖者:王若凡

导师:刘征峰副教授

获奖经历:

    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五四”优秀共青团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论坛优秀工作者”、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学术节先进个人”。

科研经历:

    1.参加第一届南方破产法论坛,提交论文《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制度探析》获优秀奖;

    2.参加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青年论坛,提交论文《“元宇宙”空间虚拟数据作品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获三等奖,发表于《上海法学研究》2022年第11卷;

    3.参加导师校级科研项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时效问题研究》成功结项;

    4.参加研究生创新项目《直索型不当得利研究》成功结项。

参与工作:

    曾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会学术部干事.


一、幸运的开始:知遇恩师,学伴同门

    王若凡谈到,初入中南大成为一名法硕研究生时,完全不知道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度过这三年,憧憬中带着迷茫。她正是在与刘征峰老师一次次的谈心中渐渐找到了方向,在老师的一次次鼓励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开学至今,她们师门每两周都会召开读书会,每学期都会组织团建轰趴,小到法条研读、生活经验的交流,大到问题意识的养成、研创项目的参加以及就业经验的分享,刘老师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同门们的积极分享都让她受益匪浅。“刘门就像是一个家”,既能做她前进路上的动力源泉与能量补足站,亦能做她疲惫时的快乐来源与温暖港湾。

二、学术的沉淀:夯实基础,学业为本

    都说专硕重实践,重就业,然而无论是梦想着成为法检工作者以持正义之天平,亦或希望在律师岗位上大展宏图……王若凡认为若想成为一名严谨的法律人,扎实的基本功必不可少。课堂乃最直接的知识获取途径,她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取得了总学分绩点89.97的成绩,专业排名13,并以总计348分顺利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王若凡在谈及自己的学习心得时指出,研究生的课程多倾向于专题研讨与学术交流,同时法考视频多以应试为主。此时在上课与法考之余,若能广泛涉猎专业书籍,汲取优秀讲师的网络课程精华,必能为知识的掌握锦上添花。


三、科研初体验:勇敢的尝试,是成功的开始

    王若凡提到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她的科研心得,那就是“努力产生奇迹”。在她研究生初期并没有想要做学术、搞科研的计划,是在导师一次次的鼓励下才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或许会有惊喜呢”,她抱着尝试的态度将课程论文略作修改后投稿,原以为消息石沉大海,却在投稿五个月后收到了获奖推送,小小的成就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努力被认可的感觉。2022年5月,在与好友的交流中,她决定开始一场全新的征文写作,完全的从无到有。在创作初期,她同样产生了无数次放弃的想法,毕竟连“元宇宙”是什么都不明白。但最终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与反复斟酌后,选择了与知识产权法相结合的题目;并在多轮的观点打磨与框架修改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很幸运的是,这次她拿到了论坛三等奖,论文被收入论文集的同时还收录知网,载于《上海法学研究》,努力终有回报。

    王若凡认为写作的灵感来源于阅读和交流,而勇敢的尝试是成功的开始。作为非学术硕士的同学们或许和她一样对论文充满的恐惧,为一个又一个“8k、1w、1.5w”字数要求的课程论文而感到头疼。这时不妨静下心来看看书,学习一下核心期刊的写作逻辑,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学术会议,培养一下自己的问题意识。在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多与导师交流、与同门交流、与身边的同学朋友交流,思想的碰撞总能带来不一样的火花。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文献检索后,原本一头雾水的论文或许就有了新颖的题目与初步的大纲。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或许尝到甜头很容易,但是若想取得最终的成果,只有不断地坚持与锻炼。


四、走出舒适圈:乐于实践,全面发展

    在学习之余,王若凡还加入了校研究生会学术部,作为一名干事,她积极参加研会活动,努力为同学们服务,在工作中奉献自己的价值。从研代会的引导工作、学术节开幕式的彩排、文澜大讲堂的筹备,到“典赞青春”活动的举办、文澜论坛学术交流活动的审稿工作,她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学习工作技能,培养团队意识,在工作期间获得了“优秀研究生干部”与“文澜论坛优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加党团活动,在思想上不断上进,向党组织靠拢;多次参加志愿活动,在奉献中收获快乐,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她提到了让她一直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处宝藏,而挖宝人正是你自己”,愿大家都可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