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付怡蒙:脚踏实地,戒骄戒躁

作者:2022/12/01 10:13



获奖者:付怡蒙

导师:彭学龙教授

获奖经历:

    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优秀研究生、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华中高校研究生笔译大赛一等奖。

科研经历:

    1.论文发表:彭学龙,付怡蒙.视听作品概念析构与类型划分[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2(04):39-47;

    2.会议参加:WIPO-CHINA SUMMER SCHOOL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参与工作:

    1.2020年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负责第二部分“制度建设”和第三部分“创造运用”部分的编制;

    2.2020年湖北省商标品牌发展报告,负责第四部分“商标品牌发展环境状况”的编制。


一、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学术写作历程

    付怡蒙提到,从理工科转型至法学,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路。像大多数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的其他法律硕士(非法学)学生一样,作为一名非法本的学生,大家优势在于“复合化的背景”,但短板却也很明显。没有专业法学理论基础的加持,法学科研成果的产出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从选择读研开始,付怡蒙就很清楚她的目标方向,希望能在知识产权法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

    法考对于法硕(非法学)的学生是一个十分珍贵的弥补法学各学科基本知识的机会。这也是促使她于入学第一年就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动力和决心,是最快跨入法学门槛的机会。在成功进入法学大门内后,对于知识产权领域的热爱点燃了付怡蒙的写作热情。

    尽管热情是前进道路上的助燃剂,但对于法学写作规范的陌生却成为了付怡蒙写作路上的第一道绊脚石。付怡蒙多次提到,法学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和逐渐积累离不开恩师彭学龙教授的指导和各位博士师兄师姐们的帮助,这都得益于团队学术氛围的浓厚。第一篇关于专利法文章的完成虽然耗费很大精力,但初稿却并不符合一篇规范的法学论文写作。不同于理工科文章强调数据和结论,法学文章的写作更注重说理过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大到每一个结论,小到每一个论述,都必须有相应的论据予以支撑。与此同时,导师所传授的“自含式”摘要书写方法也仿佛为她打开了法学写作的新世界。

    在此基础上,恰逢全国版权征文大赛契机,于是付怡蒙开始了第二次法学写作的探索。有了之前的经验,关于著作权法的第二篇文章初具雏形,满足了法学写作的基本框架。此时,第二件令人头疼的问题又逐渐显现:遣词造句。尽管“引人入胜”“文章天成”是较高的要求,但一篇良好的法学文章应当具备基本的“可读性”。写作没有捷径可走,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是唯一选择。付怡蒙于是开始了不断模仿、研学各法学大家的文章,从中不断积累用词和表达。在此之后,不断完善文章用词,细心打磨,最终完成了一篇正式的法学文章的写作。这个过程中,不只是一篇文章的产出,更是一系列法学写作技巧和方式的学习。


脚踏实地 戒骄戒躁——学术写作心得

1.主题选择:产于点滴实践

    文章主题虽然不分好坏,但是否具有可写性和是否在自己可驾驭范围却事关文章的质量。兴趣源于实践,实践可以是某一次课堂上老师的启发,可能是某一次会议或项目中学者的指点。付怡蒙这篇版权文章启发实际上来自于WIPO讲座沙龙中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话题,其中有关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的修改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而后,对相关文献的初步检索,更加确定了付怡蒙关于视听作品写作的决心。



2.框架搭建:来自大量阅读

    付怡蒙认为,好的框架是文章的缩影,使读者可以一眼便清楚文章的研究内容和脉络走向。因此,她在开始着手正是书写文章之前,首先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的阅读。从著作权归属的一般性理论,到视听作品进入著作权法的历史进程,以及域外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的不同类型。这既是知识不断的积累,也是问题探索的过程;是由点到面的逐步扩展,亦是从面到点的最终回归。

3.逻辑论证:孵于不断思考

    逻辑论证是文章可靠性的重要基础。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她查阅了大量司法案例,并分析其中裁判要点,总结出当前司法适用存在的问题,这也是立法研究的归宿和目的所在。同时,观点的形成亦在于不断的思考,重点在于如何从海量的论点中形成自己的视角。她认为,这也许并不在于新观点的提出,而在于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三百六十度地去分析他人论述,而后得出自己的论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远看,法学写作或许无聊;近看,却也从中可得百般乐趣。以一种更加超然物外得态度去看待写作,而不把视为一项任务,于喧嚣中获得写作的平静,也是人生自得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