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及学校关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特开展“弘师德 颂师风 最美导师”师德师风系列报道活动。通过宣传师德师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导师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人物简介】
王永强,男,瑶族,1973年生,湖南洞口人,民革党员,法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经济法、公司法、仲裁法等课程。在《法学》《法商研究》《法学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武汉仲裁委员会、广州仲裁委员会、上海仲裁委员会等多家仲裁机构仲裁员。长期从事法律教学和法律实务工作,具有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
启智育人,追求卓越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王永强老师于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扬州职业大学,但烟花三月、春风十里的惬意生活并没有让他“醉”在这短暂的安逸中。他不忘初心,始终怀着对法学的热爱,继续着自己的求学之路,先后取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硕士和法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起一直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不断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王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悟。学海无边,书囊无底,王老师锲而不舍的求学经历对于法硕学子法律学子而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启示着广大莘莘学子当重视这宝贵而有限的读书时光。勤勉向学,砥砺前行,“莫向光阴惰寸功”。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培养法律实务高级人才,但在谈及对法律硕士人才的培养时,王老师认为,在理论学习与实务经验方面不能厚此薄彼,在注重锻炼法律实务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法学理论素养的培养。秉持着“熟能生巧”的教育理念,王老师会要求学生对法条进行精读,阅读经典法律书籍,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训练帮助同学们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就是要去做研究,知识的储备不仅体现在口头表达中,文字功底也是不容忽视的。”王老师说道。他认为法律工作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以理服人”的说服。法律人的说服能力不仅体现在口头上,也体现在文书材料中。口头的表达有时会受到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需要文字材料加以补充,例如律师的代理词、法官的判决书。这种口头上和文字上的“以理服人”的能力也属于研究能力的组成部分。
王永强老师在武汉仲裁委员会开展《商事仲裁法律实务》现场教学
在法律实务方面,王老师一方面通过总结自己在校外的仲裁员的工作经历,向同学们介绍现实法律实践工作的面貌与经验,指导同学们从事法律工作的实用技艺。另一方面,他针对毕业学生在工作中经常面临的问题,通过案例研讨以及法律文书写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训练在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为本,育人为道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书和工作,我对这个学校充满感情,非常热爱。”工作之后再重返学校就读及教学的经历让王老师更加珍惜在校园里的时光。作为中南财大中南大的校友,王老师在研究生读书期间师从刘大洪教授,刘教授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王老师的教学之道。回忆起过往的经历,王老师笑着说道:“刘老师经常会组织我们一起吃饭聚餐,会让我们同一些行业的领导、律师进行交流,这不仅增强了师门的凝聚力,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为课堂之外的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如今已执教十几年的王老师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毕业论文里的一声声“强哥”足以展现出其师门气氛的活跃。他也清晰地记得那些与学生之间的美好故事,“以往毕业的学生结婚、生孩子或者晋升等重大事情,一般会告诉我,我也会表示最真诚的祝贺和祝福。不管毕业多少年,我们之间的相处都和在学校里一样。”在谈到在镇江工作的学生郭婧凯和朱成辉、在南昌工作的马才有特地回学校看望他时,他说道:“这让我很感动,因为这并不仅仅是在学校里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更为永久的情感联系。”“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在王老师看来,师生关系不是毕恭毕敬的敬仰,而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平等的关系才会长久。师门的关系也如兄弟姐妹一般。这样学生才会和老师坦诚沟通,共同进步。
“每人每月跑步打卡十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公里”,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每人都有一项特殊的作业。“身体不好,一切都是空谈”。回想起五年前,那时的他被检查出高血压、高血脂等身体问题,毅然决定跑步,一直坚持到现在。这几年持续的跑步锻炼不仅消除了生理上的病症,更是让他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热爱的教学工作中。“仙丹妙药灵芝草,不如天天练长跑”,这段经历让王老师深刻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特别要求学生注重身体锻炼,以打造研究型、健康型、快乐型研究生团队。
《礼记·文王世子》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自古以来,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都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谋士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徳”。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自身的品格、教导的方式也浸润着学生的处世之道。作为一名法律人,进入社会后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能否获得社会的认可,不仅要看其实务能力和理论素养,还要观其人品。王老师指出,“靠谱”是一名优秀的法律人必备的要素。身为法律工作者,必须事事严谨,“在生活中自律,在工作中靠谱。接到任务后,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这样的学生不成功都难。”王老师说道。
传道授业,精勤乐教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王老师要求他的学生们每个月读一本书,每天背诵一条英文法条,一学期完成一篇论文写作。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勤奋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境界。勤能补拙,是提升个人素质的通道;勤能圆梦,是成就非凡事业的路径。正如王老师所说,“物以稀为贵,其实人也是以稀为贵的。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好习惯能助我们形成研究能力,当大家都忽略这种研究能力的时候,那么这些好习惯自然而然地会帮助我们形成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导师,王老师始终坚持用正确的思想去塑造学生,用坚定的信念去鼓舞学生,用规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此乃传道;王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重视培养学生面对不同情境和各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批判的火花、创造的喜悦的地激励和驱使下,获得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重视帮助学生增强系统思考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此乃授业;王老师不仅专注于所从事的专业,具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而且能够充满激情,旁征博引,博采众长,引人入胜,以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复杂深奥的知识,此为解惑也。
谈及学生们对未来的茫然无措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王老师这样回答:“首先,迷茫和压力每个人都有,无需对这种迷茫和压力过于焦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适当的迷茫和压力本身就是良性的。正是因为有这种迷茫和压力,才会使你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寻找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面对学生的迷茫和焦虑,作为导师也有义务和能力去适当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比如有些同学想读博,就需要在理论方面加强研究,在科研成果方面需要更多产出;有些同学可能更适合去做律师,那就需要去法院和律所积累经验,去了解现实中法律的运行规律和适用规则。”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王老师讲道:“释放压力首先要把自己变得强大。压力并非来源于别人,而是自身。”战胜自我是强、勇于实践是行,两者结合才算有志。只有勇于面对所处的环境,敢于负重前行,并确立战胜自我之“志”,才能最终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王老师希望他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有志向的人,内外兼修的人,不仅能为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能为他人带去光亮与快乐,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栏目策划:侯竟 刘军)
(责任编辑:戴筱燕)
(通讯员:郭艳艳 杨益珍 程佳慧)
采访后记
用文字记录导师风采,用镜头聚焦师生故事。很荣幸能够参与到中心师德师风系列报道项目的具体工作中,与老师们的交流让我收益颇丰,榜样的力量影响着我对未来和人生的看法和规划,让我更懂得要保持初心,脚踏实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充实提升自我,将所学的新闻与法学专业知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朝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方向砥砺前行。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2022级研究生郭艳艳
第一次见王永强老师是在专业推介会上,当时王老师作为经济法方向的教师代表上台发言,台上的王老师气定神闲,轻松诙谐。在采访王老师之前,我提前向他的学生咨询了一些关于王老师的问题,他们无一不赞赏王老师平易近人,把他们当朋友一样去引导和关爱,会定期组织大家开读书会、审稿会和团队聚餐,整个团队如大家庭般温馨。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2023级研究生杨益珍
王永强老师在文治楼前梓年园接受采访
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王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王老师认为,在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下,师生关系本身是不平等的,但是他更愿意和大家形成朋友或是兄弟姐妹般的平等关系,这样才能够和学生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引导同学们从优秀走向卓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引导着我们如何去学习与研究,如何丰盈自己的内心,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2023级研究生程佳慧
王永强老师(中)与采访记者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程佳慧(右)、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杨益珍(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