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郑合慧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作者:2022/12/01 10:30


获奖者:郑合慧灵

导师:陈晓星副教授

获奖经历:

    优秀党员、优秀研究生干部、“五四”优秀共青团员、2020与2021学年一等学业奖学金。

参加工作:

    法硕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生宣讲团副团长、法硕2104班学生党支部书记。


一、学习篇:做法律匠人

    心怀着对法学的向往,我跨专业成为了一名法律研究生。面对薄弱的法学基础,我只能更努力、高效地学习。我认为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关键,而明确目标会带来更大的动力。所幸,凭着满腔热爱,我将做法律匠人为目标,这让我孜孜不倦地徜徉在法学学习中。首先,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考试抱佛脚,往往是因为课上太松懈。有效利用上课的时间,才是平衡学习与生活的最佳方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本科非法学的学生,我在第一学期通过了法考,并获得了学年总学分积点专业排名6/285的成绩。其次,充分发挥本科专业优势。结合个人本科的专业优势,我选择了破产法方向,在导师陈晓星的带领下逐渐对破产法领域熟悉与深入。研一上学期,我有幸上了陈晓星老师的破产法课程,对于破产法基本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破产法的框架进行了大致的梳理,这为我进一步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做好了必要准备。陈老师会定期组织我们进行破产相关问题讨论会,要求我们就某一具体问题在文献梳理、案例检索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结论。对于这些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对我而言也收获颇多。最后,好的学术功底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研二学期以来,我又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旅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以期在将来为毕业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习篇: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正如陈老师所说,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学习不仅是纸面上的功夫,也需要深入接触实践。在研一下学期与暑期参加了为期四个月的法学院“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破产重组法务实习”。通过实习,我深入实操了线上破产案件相关法律检索、案例分析、写作训练,并亲身经历了奥山圣宏置业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中安科股份有限公司预重整案债权申报、债权审核、法律文书起草等工作。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向来是相辅相成的。远程实习与现场实习,理论积累与实务学习的结合,在法学专业知识、法律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素质上都给予了我极大助力。此外,为了更加了解政协提案,我还参加了2022年“希贤杯”第四届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作品《关于青少年易于问题的预防和治疗的提案》获三等奖。

三、实践篇:党建引领,法铸善行

    在实践方面,作为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项目“党建引领,法铸善行——志愿服务我们在行动”项目负责人,经过8个月的项目实施,顺利结项。作为班级党支部书记,负责班级92人次党群、党建及党员发展工作,同时运营支部微信公众号,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法律志愿服务活动,承办多个院级活动。将普法宣传带进社区、企业和中小学,辐射湖北周边、河南、山西等地。此外,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生宣讲团副团长,面向基层党组织及企业开展多次理论宣讲,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践行法治思想宣传工作。


五、结语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俗话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这句话使我深受启发。我们时常因害怕而犹豫,又时常因犹豫而无法迈出第一步。我永远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准备好,就像第一次实习、第一次论文投稿、第一次宣讲,对我来说法学领域与未来道路仍然充满了未知,好在我勇于迈出第一步,只要时刻在进步,我相信终有目标达成之时。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获得国家奖学金只是开始,它将激励我在求学之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