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先进典型 第1期】邓晓静:因势而新 育人于行

作者:2022/09/07 10:25

【师德师风先进典型 第1期】邓晓静:因势而新 育人于行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及学校关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践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特开展“弘师德 颂师风 最美导师”师德师风系列报道活动。通过宣传师德师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导师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人物简介】

邓晓静,女,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原中南政法学院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曾在武汉市基层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三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法律文书学等,主讲课程涵盖《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法律谈判》《法律写作》等。主持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法律硕士实验教学案例设计”、校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项目“法律文书、法律谈判课实践教学模式”、校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基层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探析”,均如期完成任务并顺利结项。

邓晓静导师从教以来,始终坚持贯彻学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思想观念与法律职业伦理观,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锻炼和提升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与法律推理能力。与此同时,她还注重法律硕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仅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成绩斐然,还热心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公务员考试提供帮助,深受学生好评。

潜心耕耘,创新教学,做学生授业解惑的引导者

多年来,邓晓静老师求学并任教于我校法学专业,对我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也喜欢和学生打交道,这正是她当初选择留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教师,邓老师一直活跃在教学工作的一线,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形成了自成一套的实践教学法。她精心挑选、提炼真实的案件素材,采用虚拟仿真、角色体验等多样化方式进行授课,以学生为主,融思政内容于课堂教学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她经常谈到,法律硕士尤其应该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战模拟的方式运用法条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在实际场景中自主运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规定,可进一步深化理解,扩充知识厚度,体悟理论结合实践的具体思路;第二,在尝试将法条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能直观地感知自己对于哪些知识有所欠缺,从而有针对性地补足和加强基本功,因此它也是一个自我反馈的过程。邓老师坦言:“通过实践的方式将理论跟实务衔接,与分科目的理论教学不同,实务案例中实体法与程序法知识交织在一起,适法时能有效锻炼学生对法条融会贯通的能力。因而法律实践有助于训练和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所需具备的思维方式。”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提倡实行校内校外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此邓老师先后邀请包括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省内省外的知名律师等在内的资深法律实务工作者为法律硕士的同学们讲授《检察实务研习》、《律师执业技能与实务专题》及《民商事审判与仲裁实务》等课程,并在课余邀请他们为法律硕士举办专题讲座,多方位地扩展学生的视野。

邓晓静老师邀请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的副主任李一川检察官2021级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专题讲授行政检察监督

精彩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邓老师背后默默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也离不开学生们热忱而积极的配合。每次课后,邓老师都会耐心批改学生上交的观察报告、协议或文书,并在下次上课时及时反馈。学生们也会认真听取老师的建议,不断打磨自身的专业技能。2021级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梁洪伟表示:“邓老师的授课以实践案例为主,对于案例中的理论冲突,她会一一解释,并告诉我们正确的理论、实践中的判例以及司法解释,非常通俗易懂。”2021级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代昌同样对邓老师的授课印象深刻:“邓老师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会引导我们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面对一个问题她会说好几种可能的情况,让大家思考判断,鼓励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于同一个案例,她会告诉我们不同的法律职业的看法和结论,这样的授课方式十分有趣。”

邓晓静老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在课余,邓晓静老师也尝试着提升法律硕士对法学专业理论的研究热情。她鼓励学生阅读法学经典名著,周期性地组织读书会活动,师生共读经典。读书会由学生轮流负责撰写主题读书报告,与会者相互点评,而后自由讨论,成效良好。当被问到读书会的意义时,她表示:“不同的人理解问题的程度和角度不一样,通过读书会的形式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思想内容。名著不要指望读第一遍的时候就能100%的理解,要多读书、勤思考、多咀嚼。”

正是由于邓晓静老师在研究生课堂内外的潜心耕耘与言传身教,在收获了学生们的尊敬与喜爱的同时,也点燃了学生们对法律专业的热情,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与“解惑”。

运筹帷幄,指导有方,做学生学科竞赛的引领者

如果说理论教学结束后的考试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那么学科竞赛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好的“练兵场”。

在带队参与学科竞赛方面,邓老师经验丰富,曾为法律硕士教育中心赢得多项荣誉。她曾指导学生参加首届中华法学硕博英才全国研究生模拟法庭竞赛;连续四届带领学生参与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全国财经院校法律职业技能大赛”,共计3人(组)两次获二等奖、2人(组)两次获三等奖,两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并为法律硕士教育中心赢得优秀组织奖;指导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和法学院的学生组建的参赛队伍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模拟法庭大赛,获得三等奖;指导2020级法律硕士游丽婷同学参加2021年“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获得优秀奖,这是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在该赛事中首次获奖。

邓晓静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届法律实践技能大赛——法律文书比赛

在竞赛期间,邓晓静老师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悉心指导参赛学生,面对突发情况和困难也始终保持冷静,展现出极大的担当。2018年的夏天,邓晓静老师带领学生奔赴第十届全国财经高校法学教育论坛暨第三届法律职业技能大赛的会场。在即将抵达会议地点的火车上,参赛学生接到会务组通知,要结合参赛报告进行主题演讲。面对这个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如何能在陌生的环境和竞赛的高压下快速高效地完成好任务,是邓老师和发表演讲的学生面临的难题。面对挑战,邓晓静老师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对演讲内容进行设计,又从演讲语速、互动交流等方面为学生具体指出应对策略。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学生就完成了主题演讲的PPT制作,并在大会上做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容详实的演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的调研报告和主题演讲征服了评委,最终获得了二等奖,为这次比赛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个夏天共同奋斗的美好记忆也永远印刻在邓晓静老师和参赛同学们的心中。

邓晓静老师带队参加第十届全国财经高校法学教育论坛暨第三届法律职业技能大赛

 “对于法律的学习,不仅仅是背诵法条,更要理解立法者的意图。通过模拟,应用法条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这样学习法律才深刻、才灵活。”在谈到参加此类学科竞赛的意义时,邓晓静老师认为:“要鼓励学生参赛,通过参与案例分析、文书制作、模拟法庭等专业性的比赛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即使最后不能获奖,也同样会有所收获。以赛促学,学以致用,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不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式。”

关爱学生,拨开云雾,做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引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怀揣着这种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理念,邓老师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赛事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实践,与社会接轨。同时,她也热情地就职业规划等就业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平稳实现就业。

就业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弹性的规划。邓晓静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邓晓静老师叮嘱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时,不要束缚自己的思路,仅锁定在一个目标上。因为追求的既定目标不一定马上会实现,要给自己的职业规划留出修整的空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不断地接近理想状态。但是第一份工作一定要谨慎选择,毕业后的第一个平台对今后的成长和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邓晓静老师谈到,选择实习要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预估,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需要多方面、多渠道了解信息,做到兼听则明,不要仅凭个人感受做判断。她告诫学生,在实务部门中实习,“打杂”并非坏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好每件小事,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才会信任你,指导你,交给你更重要的任务,千万不要觉得琐碎的事情没有价值,要抱着学习的目的,积极主动做事。

多年来,每当进入毕业季,凡有学生寻求辅导,邓老师都会结合自身掌握的相关信息和知识,详细地指导他们应对公务员的笔试和面试。更为重要的是,她不忘抓住各种时机,为学生推荐求职信息,搭建就业平台。邓晓静老师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关爱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

亦师亦友,润物无声,邓晓静老师用责任书写使命、用爱心守护教育,坚持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秉持着教书育人的初心、肩负着育人成才的使命,正是这份热爱与责任,成为了她不断坚持初心与使命的动力。

(栏目策划:刘军)

(通讯员 谭凝 学生通讯员 罗傲迪 高存超)